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我知道了心学宗师王阳明,还知道了余姚市人民医院还有个名字叫阳明医院。”彝族护士拾叶小花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她刚刚结束在我院的进修学习,今日返程。“这是我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在余姚快三个月了!感觉自己报名来学习的决定是对的,终于能亲眼见证来帮扶的老师教过的项目和技术是如何在这里日常展开的,开阔了眼界,感受了阳明文化,也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昭觉县位于大凉山的腹心地带,当地以彝族人口占98.5%以上,保留着浓郁彝族文化。彝族崇尚生育,妇女基本生育多胎,由于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又曾经是艾滋病等高发地,因此昭觉县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承担着重要的工作,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自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有关部委启动“组团式”帮扶之后,我院作为帮扶牵头单位,根据昭觉县人民医院的实际,将妇产科作为重点帮扶专科,两年多来已有6位妇产科的医护人员作为医疗先锋,跨越千山万水派往昭觉。他们驻点帮扶的时间长则一年半,短的也有三个月,不仅治疗了一些疑难高危的患者,更是通过无数个小细节改善了服务流程。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帮扶模式,为县医院妇产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帮扶工作不仅是技术传授,更像一场深刻的医疗文化革新。
原本卫生健康意识淡薄的地区,经过帮扶团队一次次下乡义诊、宣教,逐渐有了改变。帮扶团队带来了规范化无痛分娩的技术,更是在大山里流传开来,当地不少彝族妇女来到县医院,向医生要求实施无痛分娩。在当地百姓的眼中,昭觉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也变得温馨起来:给剖宫产压力沙袋缝制隔离袋,给新生儿洗澡间准备了梳子和垫子,用聚血器正确评估产后出血量,还有余姚爱心人士捐赠的崭新被褥和床单……获得了患者们的好评。
拾叶小花亲历了这些变化,也对远方的余姚产生了好奇和憧憬。今年5月,当昭觉县人民医院安排新一批赴余姚跟学人员时,拾叶小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6月初,她来到了余姚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进修。我院为她安排了在产科二病区、妇科二病区和分娩室的进修培训计划。不同于以往的进修,她来到我院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她又见到了与她共事过的帮扶老师杨洪和吴娟娟等人,他们已经在科室准备好迎接她的到来,同事们都亲切地和她打招呼,称呼她“小花”,并给她四套工作服和一个专属她的柜子,这让小花非常感动。
小花很快融入了科室,接下来的学习非常顺利,跟随查房、治疗的操作流程,去手术室观摩术前准备和工作交接等等……
她在进修学习过程中,看到了帮扶老师带去昭觉的内容是如何日常开展的。夏季是昭觉当地生育高峰,繁重的护理工作让每个护士分身乏术,有时候一天里,两三个护士要给上百个新生儿洗澡,还要被宝妈抱怨“洗婴儿不仔细,像在搓萝卜”。在驻点帮扶老师的指导下,麻木的“搓萝卜”工作也进行细化优化,洗澡动作规范了、更干净了、有效率了,再也没有宝妈投诉了。而在我院产科,小花看到了布置更合理的洗澡设施和整套规范的婴儿洗澡动作。她想,原来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特别喜欢分娩室的布局,还有一体化产房里的产床和监护设施,真希望把好东西都搬到我们科室去”。起初,小花看到什么可以借鉴的内容,就拍摄下来给护士长发送过去,但是几天后,她意识到零星的分享可能留不下什么痕迹,她应该做些更有力量、更有影响的事情。于是她定期将照片和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梳理成系统的经验分享和心得体会,准备回到昭觉后再与同事们进行系统性的分享。
小花最喜欢的就是在我院看到的“智慧医疗”。通过信息化的整合,开单、诊断、写病历、调取检查结果、转科之类的操作变得高效又流畅,能解放医护人员的时间,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患者。她也看到更多关于孕妇学校宣教、医护共同查房、一对一“导乐”等尚未在昭觉深入开展的项目,在我院是如此稀松平常。
她心中对帮扶“师带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领悟,沿着“师”留下的轨迹,“徒”看到了新的天地,有了自己要学习、发展的方向。“也许我一时消化不了这些知识,我们科室一时也做不了那么多改善措施,但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我整理的内容总有一天都能用上的,我希望我也能帮助我们科室变得更好。”
小花说,来进修首先代表的是个人,她想做出点成绩,给自己三岁的孩子做榜样。她也代表了妇产科,夏季正是科室最忙碌的季节,全科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分摊了工作量,她要为整个科室带回去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她更是代表了昭觉县医院,医院经过层层选拔,建立科室人才梯队,她定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要扛起责任为医院发展做出贡献,为彝区百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拾叶小花的故事,是医疗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她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和转变,更凸显了“组团式”帮扶对民族边远地区医疗水平提升的深远影响。正是通过一个个帮扶成员的扎根,还有无数个“小花”的不断进化,我们看到了希望之光在凉山地区逐渐点亮,他们将为彝族同胞带去更加丰富、温暖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