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病人胸痛症状持续,大概还有二十分钟到医院。”
“抢救室绿色通道已开通。”
“直接入抢登记,手术准备!”
3月21日中午,37岁的小李因为胸口疼痛难忍,在家属陪同下来到就近医院检查,心电图结果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需要立刻转院行急诊PCI手术。对于心梗患者,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关乎到性命安危。
医生在“余姚市胸痛中心”群里汇报了小李的情况,联系我院抢救室,安排了120转院。
小李此刻躺在救护车里,向市人民医院方向行进。
同时,在我院抢救室“云急救中心”内,小李的情况已经反映在大屏幕上,救护车的实时位置、车内监控、心电监护数据都清楚展现,抢救室主任黄增正密切关注着他的情况。
通过云急救中心的5G+AR远程会诊系统,120随车医生与黄医生进行“云交班”及“云指导”。
黄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及当地医院的心电图,考虑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马上手术,目前症状及生命体征怎么样?”
120医生:“目前胸痛仍持续,生命体征尚稳定。”
黄医生:“好的,密切关注患者心律,防止室颤发生,同时跟家属进行手术预谈话,我们抢救室已经为其开通了绿色通道并预留了床位,人一到马上就可以手术了。”
于是,120医生根据黄医生的指示以及预先设置好的谈话模板向小李的家属告知手术具体内容和风险。同时在抢救室内,胸痛专科护士及医生已经为病人进行预检分诊、入抢登记,并开具检查检验、手术药物及手术知情同意书。
当救护车到达抢救室门口,抢救室床位、手术医生、手术相关的一套准备都已经准备就绪,小李被直接送入手术室。
从进入医院到手术台,用时仅仅9分钟。心血管内科医生陈莲立刻为小李进行了急诊PCI微创手术,20分钟后,堵塞的血管通过植入一枚支架成功打通,及时的抢救让这个年轻的生命得以重获健康。
“没想到他会得这么可怕的病,医生说多耽误一会儿会有性命危险。我那时候人都慌了,不知道怎么办,都是医生教我怎么做。好在整个过程都很快,很顺利,我也没有跑来跑去找不到门路,一下就进手术室了!到他手术做完我还是懵的,真是谢谢医生了!”
小李的家属回忆起整个过程,仍然心有余悸,好在小李已经康复,不日将出院回家。
“上车即入院”
对于心梗、脑梗、多发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期评估、快速处置对于抢救成功率意义重大。随着余姚市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院内专业技术向院前前移,医疗单位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上车即入院”余姚模式已真正实现其医疗价值,相当于患者在救护车上就开始了“入院”诊治流程,真正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上述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余姚市县域智慧急救”项目的正式运行,其是 “浙里急救”重大应用框架下的基层“1+3+4+N”创新多场景应用,服务终端设立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抢救室内的“云急救中心”,以“云急救”为核心功能,以一纵一横急救模式,在第一时间通过5G等信息技术对各类急救给予24小时实时专业指导。
智慧急救建设作为余姚县域急救体系“E”张网中关键一环,有两部分内容建设重中之重。一是率先在全国运用5G+AR技术建设21基层智慧急救单元,全市各乡镇(街道)全覆盖,在第一时间对各种急救现场给予24小时实时专业指导,打通救治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完成市人民医院马渚、梁弄、陆埠3家分院的基层智慧急救单元建设。其余18家预计2023年7月底前投入使用。二是建设县域急救信息体系。包含四大系统功能:院前急救系统、院内抢救系统、协同救治系统、公众互助急救系统。实现县域内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余姚市县域智慧急救”
由余姚市卫健局主导,各医共体成员单位、120急救中心共同参与,以“云急救”作为主场景应用,通过搭建“区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多跨部门协作平台”、“公众自救互救平台”3大组织构架,以“一键呼救”、“一键指导”、“一键护航”、“一屏协同”4大功能为支撑,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疾控、红会、公安交警、消防、应急等N个部门协作,实现医疗单位之间、医疗单位与非医疗单位之间多维度互联互通,集社会急救、院前救援、院内急救于一体,最终建成“县域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县域急救链闭环。
1、实现县域急救信息整合,急救资源一屏监测,急抢资源统筹协调,实现县域三级急救网络数字化贯通,制定智慧急救单元建设标准,实现县域急救跨部门协同,建立云急救指导标准流程,推动浙里急救公众自救互救平台县域应用,完成千人志愿者招募计划。
2、完善县域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作为《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考核标准》信息化建设示范点,为标准提供实践依据;
3、传统救治模式转变,传统急救逐步转向智慧急救,解决县域急救体系中送医、转运、治疗时间窗三大延迟和各级急救单位互联互通、多跨协同、公众自救互救体系三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