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
“你气管拔管后感觉怎么样?向省里的专家打个招呼吧,说说你现在的情况,专家都能看到。”EICU主任汪正权对躺在病床上的年轻患者说。
此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卢中秋教授的电脑屏幕上播放着患者向他打招呼的画面。
“病人现在看上去好多了,恢复的速度比我预想的还要快,你们的治疗方案非常完善,药物和治疗措施都很规范,今天复查头部、胸部CT,情况稳定可以转到普通病房接受治疗。”卢教授说。
这一幕发生在余姚市人民医院,4月21日,ICU主任沈婷、EICU主任汪正权穿戴着AR设备,以实时视频的方式将病人的情况、各种检查结果以及处置措施通过5G网络向卢中秋教授进行远程汇报。卢教授需要会诊的3名患者分别收住于ICU 、EICU,他的指导意见通过网络清晰地传输到现场医生端以及“云急救”中心终端。
这是卢中秋教授第3次为这几位病人会诊,4月17日他接到电话一听会诊请求急忙从温州自驾来院指挥现场抢救,18日通过视频软件和本院医务人员连线会诊。
21日上午十点,卢教授通过刚刚正式启用的“云急救”5G AR技术进行会诊。他说,这次会诊如身临其境,效果堪比现场会诊,比传统视频会诊稳定、高效。
汪正权主任说,如此高科技的会诊竟然出现在县级医院,以后需要省级专家的指导就可以直接发起云会诊,专家不用再奔波,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太科幻了。
余姚市“云急救”中心终端设立在余姚市人民医院,“云急救”是“智慧急救”的核心应用场景。
“云急救”即以一纵一横为建设模式在第一时间通过5G网络对各种急救现场给予实时专业指导。一纵:上对接“浙里急救”的云会诊,以实时获得省级专家资源;下联通各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智慧急救单元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实时的专业指导。一横:和多部门对接实现专业急救力量第一时间介入,同时构建余姚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并与“浙里急救——人人救”对接。
“智慧急救”是“浙里急救”重大应用框架下的基层创新多场景应用,涵盖了“急诊急救大平台”这一专业平台以及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建设和多跨协同场景应用(交警、公安、应急办等),以解决县域急救体系中送医、转运、治疗时间窗三大延迟和多跨协同、公众自救互救体系及社会公益救援队伍联动三大空白。
“智慧急救”除了“云急救”,还包括“一键护航”、AED状态管理与精准导航、急救志愿者闭环管理等场景应用,目前已基本做到全程信息化。
5G-AR远程急救系统,是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研发的创新项目,旨在通过基于5G-AR的音视频交互体系,达到省级医疗专家随时随地对基层医院实时指导的目的。
余姚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李子龙主介绍说,余姚人民医院作为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此次远程会诊,首次将“云急救”与该5G-AR远程急救系统融合,以后将逐步应用到现场抢救、院内救治以及乡镇医疗卫生单位急危重病救治互联互通,以前我们的理念是“病人不动专家动”即请上级专家上门会诊,减少患者搬运带来的二次损伤,有了“云急救”5G AR技术,未来我们可以对大部分急危重患者做到 “病人专家都不动”,真正实现在县域享受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智慧急救”项目的建设构建了“院前急救—基层医疗单位救治—院内抢救—EICU/ICU”急救链闭环,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多部门联合救治,使县域急救真正达到同质化、规范化、信息化,从而完成余姚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