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工会 俞玲玲)不久前,市民耿女士因为意外怀孕,准备做人工流产。但是经过前一次的剖宫产,耿女士的子宫成了“疤痕子宫”,手术过程中必须备血,以防范可能出现的子宫穿孔破裂。由于当时医院的临床用血紧张,如果想尽快实施手术,医生建议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的方法———手术前3天从耿女士自身采血300毫升,手术中再将血液回输。手术过程很顺利,耿女士觉得稀奇:“想不到做手术还能用自己的血。”
什么是贮存式自体输血?———“就是用自己的血来救自己”
不少市民可能和耿女士一样对“贮存式自体输血”感到陌生。医院输血科主任张朝云介绍,“贮存式自体输血”是“自体输血”的其中一种。所谓“自体输血”,通俗的表达就是“用自己的血来救自己”,有贮存式、回收式、稀释式三种方式。
“从2005年开始,我们医院就开始推行回收式自体输血,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自体输血,算起来也快十年了。”张朝云说,仅今年1-6月,采用“自体输血”的手术病人共有430例,大大超过了采用“异体输血”的157例。
据了解,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地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传播;也可以避免溶血、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去年,采用异体输血的,发生输血反应的比例为2.08%,而采用自体输血的,至今没有出现过输血反应。”张朝云说。
哪些人适用自体输血?———缓解“血荒”,稀有血型患者的“福音”
张朝云介绍,自体输血比较适合择期手术的患者,特别是稀有血型患者,手术备血往往“滴血难求”,自体输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75岁的市民余老伯,患前列腺增生需要手术,术前检查结果显示余老伯的血型为Rh阴性,抗M抗体阳性,俗称“熊猫血”,非常稀少。因为余老伯的身体条件允许,他最终接受了医生的建议,采用了“贮存式自体输血”,术前分两次采集自身血液600毫升,术中将血液回输。
此外,遇到大量人员伤亡的突发事件时,医院往往出现“血荒”,血液供不应求。自体输血不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血源紧张,把血源让给更需要的人来救命,还能保证手术及时开展,且自身的血液更安全。
自体输血贵吗?———6月1日起,医保可以报销
除了输血安全,费用也是不少人选择输血方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据了解,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医疗保险部分医疗服务项目的通知》,自今年6月1日起,患者自体输血发生的费用,将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纳入支付范围。
“患者在选择时,不会再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了。”张朝云表示,在此之前,病人选择自体输血,只有患宫外孕、脾破裂的才能享受医保报销,其他疾病的自体输血当时未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不少患者不愿意“自掏腰包”,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的异体输血,“特别是回收式自体输血,回收装置属于一次性耗材,一旦启用,不论采血量多少,都得支付1200元的耗材费。自体输血纳入医保后,医保病人可以按不同比例报销,将会推动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名词解释
自体输血:病人在手术和特殊情况下丢失的血液,通过一种特殊的技术,将自己的血液回输到病人自己体内。
贮存式自体输血:一般是在手术前3~5天采血贮存,以备术中所需,多用在择期手术患者身上。
稀释式自体输血:在临手术前采血,再用盐水等方式去交换失血,使得病人总的血容量保持不变,但血液处于稀释状态,遇上术中大出血可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手术中再把抽出的血液回输。
回收式自体输血:将病人体腔积血、手术中失血等做收集、洗涤、过滤、离心等处理,再回输给病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外伤或伴随有大量失血的大手术,如宫外孕、脾破裂等突然大出血,或是整形外科、心外科、妇产科的一些大手术,是临床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